為了展示這種傳統上被視為低技術的材料具有廣闊的高科技應用前景,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研究人員杰弗里·格羅斯曼與其他同事成功地用煤炭研制出一種電加熱裝置。這種裝置可用于汽車玻璃和飛機機翼的除霜,或者作為生物醫學植入物的一部分。
天然煤炭的種類眾多,而且它們之間的導電性能最多相差1000萬倍。這意味著,如果提供足夠多種類的煤炭,科研人員可以利用它們的電子特性制造出獨特的電子元件。但這項工作的挑戰之一在于如何對煤炭進行加工。經過探索,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方法:先把煤炭研制成粉末,然后將其放到溶液中溶解,最后使其沉淀在基片上并形成薄膜。利用這種方法,他們深入地對煤炭薄膜進行了測試并用來制造電子原件。研究人員發現,通過調整對煤炭進行加工時的溫度,可以改變煤炭薄膜的光學和電子特性并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在發表于《納米快報》期刊的研究報告中,他們還首次詳細介紹了4種不同的煤炭(無煙煤炭、褐煤炭和兩種煙煤炭)薄膜的化學、電子和光學特性。
科研人員表示,從煤炭的天然化學特性這一角度對其進行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一是它們在自然界含量豐富,比較廉價;二是加工過程簡單,成本較低。與之相比,電子芯片的重要材料——硅雖然在自然界中含量也很豐富,但它需要提純到99.99%以上才能用于電子產品。